3)第六十三节 黄雀(上)_伐清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,虽然依旧不如郑成功的鼎盛时期,但也相当那时的六、七成实力。

  吴三桂的来信中还称尚之信和耿精忠也会一起反正,不过这点暂时还是三个藩王之间的默契,除了郑经并没有第五人个知道,就连李定国目前都蒙在鼓里,所以吴三桂恳请郑经一定要保密。可郑经毫不犹豫地把密信交给部下们同览,并让参加会议的部下们各抒己见。

  “这是大好事啊。”陈永华作为台湾的内政总管,惊喜交加地表示赞同:“三藩皆反,晋王、浙东再加上王上,清廷哪里是我们的对手?他们的精锐已经连川西的农民都打不过了,就是邓相不在,我们也能一举光复长江以南。”

  说到这里,陈永华不禁有些激动了:“光复神京是先王毕生的志向,王上饮马长江,先取南京,然后与晋王会师安庆,不但完成了先王的遗志,也能留下千古美名啊。”

  虽然邓名和郑经的关系相当融洽,这次邓名出兵南洋,郑经还派心腹冯锡范随行,不过为延平藩扩充地盘的好事,陈永华当然不会反对。在这个问题上,陈永华觉得三藩和台湾的共同利益更多。再说邓名扩充地盘的时候,从来也没有征求台湾同意不是嘛。

  “为什么三藩要挑这个时候反正?”郑经质疑道:“为什么要挑保国公出海的时候跳出来?他们有自己的如意算盘吧?”

  “无非就是想争取一些功劳罢了。”陈永华对这个倒不是很在意:“这对大王也无害啊。”

  “唔。”郑经似乎对陈永华的反应不是很满意。

  “大王,依末将之见,我们不应该去打南京,而是应该去打福建。”刘国轩大声说道:“还有广东,也很值得去打。”

  “为何?”陈永华惊叫道:“三藩若是反正,我们就算怀疑他们,不与他们会师,也不好去打他们吧?”

  “此言差矣,”刘国轩笑道:“陈大人以为,虏廷和耿精忠谁强谁弱?”

  “当然是虏廷强。”

  “就算虏廷不管,那么耿精忠去火拼赵国祚和蒋国柱,胜负如何?”刘国轩追问道。

  陈永华沉吟了一下:“五五开吧。”

  “我倒是觉得耿精忠的赢面较大。虽然江南和浙江比耿精忠富裕,但他们的兵肯定比不上耿家的藩兵。正如吴三桂所说,如果我们参战而虏廷不插手的话,赵国祚和蒋国柱必败无疑。那样耿精忠肯定要和我们争抢地盘,如果我们不答应他,说不定耿精忠还会和我们动手;虏廷肯定不愿意失去江南的赋税,说什么也要再拼一下,到时候我藩的水师、兵马顶在前面,而耿精忠反倒会在我们兵马的庇护下壮大。”

  刘国轩这一番议论,让郑经听得连连点头,但陈永华明显地还没有醒悟过来,刘国轩就进一步说明:“我们可以假意答允吴三桂和耿精忠。闻知我们肯出兵,耿精忠必定心急火燎地出兵浙江、江南,去抢占地盘,他的后方空虚,我军突袭必定能大获全胜——这时耿精忠正在前线和蒋国柱僵持,分身乏术,只能割地求和。等到耿精忠拿下了浙江,我们就先拿走半个福建;等耿精忠杀进了江南,我们就把整个福建都拿到手——除非耿精忠想腹背受敌,或是甘心放弃他刚奋力夺取的富饶土地,否则他就一定会一次次满足我们的要求,割让土地给我们。”

  陈永华听得目瞪口呆:“可要是耿精忠气急败坏,又叛变回去怎么办?他可不是什么忠臣孝子,靠不住的啊。”

  “不错,耿精忠是靠不住,其实尚之信也一样靠不住。所以我们与其寄希望他们能和我们精诚团结,还不如拿下他们的福建和广东,这两省若是能牢牢掌握在大王的手中,一定能发挥更大的用处。”刘国轩说完见解后,就转身向郑经抱拳道:“末将一点儿愚见,敢请大王定夺。”

  刘国轩这套“一鸟在手,胜过两鸟在同盟手”的理论显然很合郑经的脾胃,延平郡王抚掌大笑,决定表演一出黄雀在后的好戏:“就这么办,回信告诉吴三桂,我同意了;不过,本藩先按兵不动,等耿精忠和尚之信出兵后,本藩就先取福建、再取广东!”

  推荐都市大神老施新书:

  请收藏:https://m.81wen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