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四十七章 建议_鉴宝直播间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难怪一把梳子敢说三十万。

  也就直播间的观众等人想要翻白眼,看着胡哥一本正经地骗人。

  “昌叔,三十万转给我吧!正好,我有朋友前段时间问我,想要找一件犀角做的物件。”

  陈阿婆和昌叔两人几乎是不约而同地点头,没有什么可犹豫的,三十万还不卖,留着做种吗?

  如何改善家里的生活条件,才是他们要考虑的问题。

  “行,那就麻烦小胡你了。”

  胡杨并不啰嗦,收起那把角梳,就跟陈阿婆他们要了一个账户,用手机银行转账三十万进去,实时到账的。

  陈阿婆两母子还晕乎乎的,一转眼的功夫,三十万就躺在了银行卡里面,难以置信。

  “昌叔,别惊讶了。我家老爷子战场得到的那块手表,价格差不多是这把梳子的两倍。在方家找到一个插香的炉子,也好几十万呢!”贺文清开始放猛料。

  这回,昌叔俩母子终于稍微平复下来,有了比较,才更加心安。

  不然,忽然一笔巨款进账,高兴是高兴,但也有些说不出的担忧。

  胡杨没有立即告辞,而是目光落在一件竹篾制品上面。他走过去,拿在手上:“昌叔,这也是你做的?手艺不错呀!”

  那是一个竹篾做的小鸟,惟妙惟肖。

  “以前做的,很久了。有什么手艺?随便做的。”昌叔笑道。

  那是以前做给女儿玩的,现在女儿都高中,早就不玩那种东西,只是女儿也没舍得扔而已。

  大家这才发现,确实做得不错,直播间的观众都赞叹。

  “其实,这也算是一种手工艺品,挺受欢迎的。”胡杨说道。

  竹篾编织是一种富有地域特色的民间工艺,源于明末清初,距今已有三、四百多年的历史。

  尤其是在多竹子的南方,其编织工艺和圆润造型,充分反映当地农村农民群众高超的创造性和智慧,给人们带来美好的艺术感受。

  胡杨告诉昌叔,在一些旅游区,竹篾做的手工艺品还不便宜,有人愿意花几十元,甚至几百元买一件这样的工艺品回家。

  “所以,我认为你可以尝试做一点竹篾编织的工艺品,比如各种小动物,实用性比较强的篮子之类。在城市,有些人就喜欢用这些漂亮的竹篮子装东西之类。纯手工做的东西,现在比较吃香。”

  昌叔无奈道:“没辙!我卖给谁?”

  没有销售的渠道,所以胡杨的建议虽然有诱.惑力,可只能无可奈何。

  胡杨跟直播间的朋友们问道:“一个收纳盒也要一百几十元,要是用竹子做的也是同样价格,大家愿意买吗?”

  一时间,公屏全都是“订单”。

  其实,大家都明白,主播是想要给对方一条赚钱的路子。这比捐赠钱财更加有意义。

  胡杨将正在直播的手机移过去:“喏!你看看,很多人愿意买一件试试看。昌叔,你可以先做一些样品出来,给大家看看。订单不用担心,到时候我帮你宣传一下。”

  看到直播间那么多人愿意尝试,昌叔马上有了点底气。

  “多谢!好!那我试一下。”

  确实,这样的话,要比他编织簸箕、鸡笼、竹筐、筛子等粗制产品要赚钱很多。虽然花的功夫也会多一些,但他觉得利润高很多。

  一个鸡笼,才几块钱,利润很薄。

  像胡杨说的,用来收纳物品的精美竹篮子,一个就卖几十元,利润就超过了十倍,显而易见。

  “做一件这样的产品不容易,以后大家多多支持昌叔。”胡杨跟直播间的朋友们说道。

  他知道,从一根成竹到一个竹篾篮的诞生,所需要的工序多达十几道。砍、锯、切、剖、拉、撬、编、织、削、磨是竹篾编织的基本功。

  真的不容易!

  请收藏:https://m.81wen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