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一百零八章 斗争_国策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军人尽情的发挥了一次。当然,这也是王元庆为了收回军事大权要的手段。

  日本战争之后,王元庆利用军队在战争期间的一系列过激行为收回了军事决策权,将包括裴承毅在内的一批在军队中有很大影响力的将领打入冷宫。虽然王元庆没有搞大清洗,但是通过这一系列的动作打手最终成为了共和国军队的最高统帅。掌握了军事大权,为接下来的印度战争做好了准备。

  由此可见,不管是王元庆还是纪结国,都离不开军队的支持。

  王元庆在军事方面做出的最大贡献就是“净化”了军队的内部环境。在他掌权的旧多年内,因为世家派分崩离析,只剩下了少壮派,所以军队内部不存在派系斗争。最多是各军兵种为军费问题产生争执。

  问题是,有人的地方就有权利。而有权利的地方就有利益之争。

  世家派没有了,不等于尖壮派一片和睦。

  连续两次军事改革之后,共和国的军事大权实际上已经分成了两斤,部分打手一是由国防部掌握的预算、人事等“文权”二是由总参谋部掌握的调动、战争等“武权。”虽然这种权力划分仍然不够理想,按照大多数人的观点,最终应该形成由国防部领导军队,总参谋部只负责作战指挥的,即文官管理军队的权力分配方式,但是理想的军事管理方式必须具备一个基础条件,那就是民主政治,即军队向国家效忠,而不走向执政党效忠,所以前先得完成政治改革。从某种意义上讲,军事改革与政治改革是同步前进的,因为共和国的特殊国情,即政治改革需要得到军队的支持,所以军事改革总比政治改革快那么一点。为了确保通过温和的改革来解决社会矛盾,而不是把改革酿成暴力革命,所以军事改革不可能走得太快,更不可能单独存在。

  明白这个道理,也就不难理解。王元庆为什么要存离任前提出第三次军事改革了。

  虽然在普通老百姓看来,第三次军事改革是王元庆的使命,因为纪佑国搞了第一次军事改革、赵润东搞了第二次军事改革,如果王元庆不搞一次军事改革,其在共和国历史上的地个就将受到影响。但是明白事理的人都知道,如果王元庆仅仅为了口史,就应该在日本战争之后搞第三次军事改革。而不楚巧一呐任前才下手。不管怎么说,军事改革也是社会改革,需要足够的时间,不可能在一年半载内见到成效。更何况政权交接本来就是个非常敏感的话题,如果没有绝对的必要。王元庆不可能在即将离任,共和国将迎来旧年一次的政局更迭的时候搞第三次军事改革。

  那么,第三次军事改革的必要性是什么呢?

  前面说了。军事改革与政治改革相辅相成。

  纪估国在这么做,赵润东也在这么做

  请收藏:https://m.81wen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