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)第七百四十六章 大圆镜智_万道长途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为了供养他们而供养他们,何必如此呢?”

  这个回答,给李启整愣了。

  但他还是马上理解了云鲸的意思。

  云鲸的一切都很单纯。

  他不忍心,于是以身供养终身。

  这和修行没有任何关系,他不会为了供养而去修行,也不是为了供养而供养。

  为了更好的供养而去修行,那供养到底是为了什么呢?

  答案是,供养什么都不为,就是慈悲在心,仅此而已。

  所以,他不会为了‘更好的供养’而去修行,因为供养根本就不存在‘更好’的这么一说。

  阿弥陀佛锻造阿弥陀净土,广纳万亿世界的生灵,并不比一个小沙弥将自己的馒头捐出去更高尚。

  二者的本质都是一样的,都是‘慈悲’。

  同理,不入品的云鲸以肉身供养众生,也并不比九品的云鲸更卑微,既然如此,那修行的原因是什么呢?

  为何要修行呢?

  根据这个问题,李启和云鲸的内心,开始互相映照。

  李启阅读着云鲸的内心,云鲸也看着李启的内心,两者就像是互相对立着的两面镜子,开始不断的反射同样的事物。

  理论上来说,站在两面面对面放着的镜子之间会出现无限个像,因为相对镜像可以反复反射,但实际上不会是无限,最终有多少映射,主要取决于镜子对光线的散射及吸收效果,换句话说,叫‘分辨率极限’。

  就看那一面镜子更光滑,反射率更高,那么就能重复更多次。

  而李启感受着这种不断的映射,最终,李启停了下来。

  云鲸的内心太过于纯净。

  李启虽然也能映照内心,但他却不如对方,所以这种无限的映射只会停在李启这边,这是李启不如对方的表现。

  这让李启惊叹。

  与此同时,关于云鲸的答案,自然而然也就浮现了出来。

  大光明镜!

  这是大光明镜!

  佛门的大光明镜,也被称为“大圆镜智”。

  这是一个比喻,比如僧人就像一个圆满光滑的镜子一样,可以照内照外,照天照地,通彻无碍,法界一切众生,无处不至,无时不照。

  不忘不愚,一切境相。

  性相清净,离诸杂染。

  纯净圆德,现种依持。

  能现能生身土智影,无间无断,穷未来际,如大圆镜,现众色相。

  说人话就是,他的内心太纯净,太无暇,以至于没有任何尘埃,所以可以映照别人。

  有偈语言说:

  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,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。

  当你的内心完全没有尘埃的时候,纯净的精神便可以映照出别人的精神。

  其实普通人也可以做到,所谓的‘共感同情’便是如此。

  你看见别人撞到了脚指头,你也会痛,这就是一种‘共感’。

  你看见别人的悲伤,你似乎也能感受到某种悲伤浸染了你,这也是共感。

  但普通人的心如明镜台,被尘埃所覆

  请收藏:https://m.81wen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